本網訊
隨著“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線上跑”“數據跑”等電子政務手段的普及,使得人大監督的對象和內容不斷數據化、信息化。為了適應變革、助推改革,臺州市人大不斷推進監督主體、方式和對象的信息化,確保履職取得實效。
一是加快代表上線,推進監督主體信息化。按照代表“在線、進站、履職”的目標要求,不斷推進監督主體上線。重點對代表履職服務平臺進行系統改版,推動在臺五級人大代表和人大機關干部注冊在線,目前已實現市級代表“全覆蓋”;加快推進網上代表聯絡站建設,共建成網上聯絡站231個,建成示范站35個,實現全市464名市人大代表全部進站;并對代表履職信息庫進行量化完善,在為每個代表建立個人履職信息庫的同時,科學設置各項履職指標權重,完善考核指標和登記制度,確保履職記錄量化精準。
二是加快應用下沉,推進監督方式信息化。圍繞市委中心工作和民生熱點問題,對代表監督治水、食品安全保障監督、預算聯網監督等系統進行迭代完善,不斷深化監督方式信息化,重點打通監督系統與部門專網的數據聯通,并優化監督模塊、多元履職內容。同時為了推動監督系統的廣泛應用,市人大各責任工委室通過制作使用說明書、召開發布會、組織系統培訓和專題視察等方式,讓代表不斷了解監督系統、熟悉線上監督手段,推動應用向基層人大代表下沉,并將線上監督作為代表履職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激發應用的使用頻率。
三是加快信用立法,推進監督對象信息化。市人大在對居住出租房屋安全管理、企業信用信息等領域進行立法時,將改革精神作為法規原則的重要內涵,注重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在具體治理中的應用。尤其是《臺州市企業信用促進條例》作為全國首部企業信用法規,法規著力打破企業信用信息在公共和市場兩個主體間存在的不對稱性,重點從公共領域、行業市場、企業內部等多角度,對企業生產經營、勞動用工、安全管理、環境保護等形成多層次、可量化的信息評價體系,進而推動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加快形成該領域的正外部性,助力政府不斷優化產業政策,提升社會治理能力。